1.数字货币的诞生与发展有其必然性
从2009年比特币诞生起,至今已有7个年头,中本聪的理想一直在召唤着比特币信仰者前仆后继,但除了每隔一段时间比特币价格暴涨而后又长期大幅阴跌或震荡的走势外,在真正作为货币的属性呈现在实际应用层面还非常式微,尽管各国政府、银行、风投和创新公司持续不断地加大对数字货币的投资和研究,但却一直少有普众的、鲜明的、权威的、革命性的真实应用场景出现,倒是2015年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研究发展和炒作,甚至盖过比特币曾经的风光。
小编致力于引导与本文有缘的你如何理性投资数字货币,已不仅仅是把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来考量和解析。你自然要问:连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里都有人如Mike Heam等在2016年1月说他不再看好数字货币,而去中心化的机制在如何提升比特币区块扩容这样一件瓶颈事件上都长期无法达成共识。
一些小额转账甚至需要排队数个小时才能完成确认,而黑客盗币、传销圈钱与各种眼花缭乱的对区块链技术的过度喧嚷,着实让长期处在传统社会形态下的普通投资者产生扑朔迷离的印象,这事儿到底靠谱吗?前景乐观吗?这也是每个圈外投资者在把投资视觉拉向数字货币时最先想到的问题。
小编想带你从历史的、客观的、理性的、探寻的角度,经过对人类数千年货币发展史的推研和拷问,得出一种定性化的结论:数字货币的诞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
任何一场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革命都需要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考验,一切数字货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以及技术瓶颈,都只是暂时的,这正是本篇要给你传递的最重要理念,只要在内心坚信这场货币革命具有一定能成功的必然性,才会珍惜和把握这场类似于工业文明、电子革命的重大机遇,并最终享受成功投资的乐趣。
2,从历史的角度看货币的本质,和纸币的泯灭
最新的货币研究成果发现,世界上第一次有货币体系记录的文字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人开始使用银和大麦作为普遍的交换媒介和价值单位。
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也是统治者制定法律的首个案例,该法典中规定了一套债务支付规则,要求通过这些具有明显稳定交换价值或使用价值的银与大麦进行结算,这只能算是有文字记载证实的货币体系,那些没有被考古学解密的更多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也一定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货币计量和交换体系。
但从现代社会在对全球价值度量基准的研究中,以及从曾经尝试过以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可以换算成以小麦或大米数量、或电力度为单位计量价值总量的探索来看,具备全球稳定的交换价值和真实的使用价值一直就是货币的根本。
在对货币演进的理解上,人们都认同,当人类走出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状态后,为了改善生存和生活品质,就有了以物易物的交换需求。当拥有一只羊与拥有一斗米的人虽然都有易物交易的愿望,但各自都不需要对方的物品时,就无法达成交易,而这种交易需求不匹配又是普遍现象,这就促发了原始社会的集市交易和城市的出现,并且经过长期发展后人们开始尝试寻找一种能间接完成交易的中间交换物——货币,这种物品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普遍可接受性。
(2)具备公认的稳定价值。
(3)具备可分割性。
(4)轻便和易携带。
以上特性即实物货币最原始的本质属性,太平洋上雅浦岛居民使用的巨大的石币——需要开采雕琢才能成为圆形漂亮的大家普遍认同的价值附属物,但因不可分割和不便携带,就仅限于很小的区域交易。
聪明的中国人使用的贝币——虽然无须锻造,但由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黄河上游区域,离海岸线较远,在海边拣到的贝壳需要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才能抵达中心城市被主流社会认同,需要承担路途劳顿与漫无目标的风险而赋予贝壳以价值,贝币还存在着当人们认同其价值后,即可以轻易大量发现和繁殖,从而破坏其价值稳定的缺陷,于是贝币也很快淡出货币应用。
而古巴比伦人使用的银和大麦,都是需要通过挖掘或劳动才能获取,就具备了先天更为公允的劳动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以上实物货币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不断通过优胜劣汰走向金属货币的高级阶段,由于大多数贵金属恰好具备了以上四大本质特征,因此,以金、银、铜币为主导的金属货币体系,就一直支撑了人类农业文明几千年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和工业化的进程,由于铜矿储量相对较大,开采和提炼更为便利,其逐渐丧失了稀有性保障的价值储存,从而也失去了其作为货币度量与交换的属性。
而金矿储量小,开采难度大,单位重量赋予的储存价值更高,在近代乃至工业革命发起,直到1973年以前,都充当了金本位的价值基准作用。在所有贵金属中,银仅次于金,也有一定的储存价值,成为许多国家储备价值的手段。2015年起坊间流传一种猜测:认为全球范围内,金的现实储量比预想中的大,而银的真实储量更小,美国华尔街的大佬们已经发起了屯集银的一股暗流。
根据经验,任何由人类社会自发的朴素自然演进而诞生的事物更具有生命力,如文字、饮食、公德和宗教等,而原始货币和金属货币也属于这样的范畴,尽管各国政府都强制收取铸币税,不民间开采和拥有的同质金属变为流通货币,但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拥有某块原物金属,所拥有的价值都会被交易方认同,就如持有任何与金币纯度相同的金,虽然不是金币,但基本与金币具备相近的价值,也相当于拥有了货币。这表示原始的货币,是通过劳动创造和获取的,并不是政府中心化发行和保证的。这里有几个让数字货币信仰者兴奋的发现。
(1)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的货币,原本就是民间交易需求自发诞生的(去中心化)。
(2)货币必须是挖掘、加工和劳动赋予其价值后诞生(挖矿)。
(3)货币交换价值依赖其诞生的资源储量、开采难度和劳动价值,具备稳定性和有限性(数量恒定或适度通胀)。
(4)货币应具备可分割性,如将一斤金子分割成两、克后依然可以进行价值交换(可分割性)。
以上特点,哪一条都不是现在的主权纸币、信用货币和债务货币可以实现的,但比特币全部都实现了,而所有其他目的纯正的数字货币都包含以上特征,于是就不得不思考:数字货币不仅仅是一种“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而是一次对人类货币本质功能的恢复和重建?
3.纸币的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城市建设与贸易需求、维护主权统治对税收和交易的需要,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等不断增长,对货币流通额的需求激增,由于金属货币占用资源较多,铸币成本显高,又不便于携带和满足大额交易,实物货币为突破瓶颈,就产生了“代用货币”的需求。从本质上讲,纸币的原始动机就起源于代用——即在主权信用保护下,让某种面值的纸币能代表固定份额的实物货币。
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诞生于我国北宋时期的四川省,北宋太宗时,需年铸币80万贯,并每年递增,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甚至大量铸造铁钱,当时铸造的铁钱一贯就重达25斤8两,在四川一代买一匹丝绸,要付130斤重的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已经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易与市场繁荣。
此间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在平常的交易活动中,由于金属货币交割不便时常出现纸质契约和收付凭证,而这些凭证只要有信用保障,就能起到与铜币、铁币相同的价值,人们就诞生了一种愿望,能否将这种能达成交易的纸质“交子”作为媒介?
最终,用标准定制印刷的“交子”(纸币)作为铜币、铁币的替代货币应运而生,但起初,由于纸币的发行以各地区、各行业私自印刷为主,曾经有一段时期出现发行混乱(极度通货膨胀)而丧失信用,这也是北宋纸币印发的第一次金融危机。
1023年,宋仁宗元年,纸币改由地方政府垄断发行,并禁止民间私造,设置了“交子务”,发行“官交子”等管理机构,类似于地方债券与局部区域流通发行货币的管理体系;1105年,宋代朝廷将“交子”改称为“钱引”(主权纸币),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通用,类似于让人民币流通到全国,用信用纸币代替以往的金属货币。
到了元代,中国皇帝忽必烈针对中国当时划分为多个地区,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纸币,很不利于全国贸易往来的问题,做了次大胆尝试,颁布法令,从此全国使用统一的纸币,由政府中心化发行,类似于现今中国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负责人民币的印刷发行与流通。
在元朝之前,纸币具备强烈的替代货币的性质,但从忽必烈开始,纸币在政府信用的保证下,成为了货币的一种主要形式。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竟然可以用几片纸来做交易,其价值就好像凭空创造的(笔者猜想:每个使用人民币的人,也都曾对这张100元面额的纸到底值多少钱产生过类似的困惑?),这太神奇了。
他在1298年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介绍了我国纸币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的情况,从此,发行纸币的方传播到了欧洲,1661年,瑞典率先在欧洲发行了纸币。
由此可见,纸币的历史仅有1000年,但它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商品交换与贸易的繁荣,使得英国工业革命的诞生,以及美国新大陆奇迹般的崛起成为可能,造就了近300多年来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从这段历史来看,纸币的本意作为替代货币,其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1)印刷纸币的成本较之铸造金属货币要低。
(2)克服了运送货币的成本和风险。
(3)较容易实现大额交易。
(4)避免贵金属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纸币的发行让流动货币的属性第一次脱离了作为货币自身所赋予的价值储存(创造货币的劳动价值、货币本身的使用价值),它只变成了一个货币价值的标记或符号,而且也第一次让货币的发行实现了垄断和绝对中心化,这就为主权管理者透支信用和在非常时期滥发货币埋下了伏笔。
3.纸币的失信与泯灭,你的收入在贬值
在纸币诞生的初期,主要作为克服金属货币流通过程中运输交割缺陷的代用货币,极大地促进了全社会商品的流通和贸易,但当纸币逐渐脱离了替代性,成为一种独立货币形式存在后,它的价值就完全依赖主权信用和人们对它的信心,当下的政府保证和民众信任的现代货币体系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但纸币印制成本低、交易便利、适合大额贸易,乃至收藏储存的特点,特别是完全中心化发行,缺乏社会和公众监督,完全靠主权政府自律控制发行量,这就为政府在税收财政出现困难,或自认为理性调节与均衡社会财富时透支信用创造了条件。事实上,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与中国央行印发货币拉动经济的举措,无不是对纸币价值的稀释和透支。
中国北宋年代的“交子”和“引钱”纸币、元代的中统钞和元钞、明朝的大明宝钞,以及清朝的户部管票和大清宝钞,在每个朝代都是财富的象征,但如今均已灰飞烟灭,纸币与王朝均化为乌有。很难说清楚,有没有因为发行纸币带来的便利因素,让主权政府对征收苛捐杂税、超越社会基本需求大兴土木、发动战争充满贪欲,而透支了全社会劳动者对主权的信任,滥发纸币引起高通货膨胀,从而走向民不聊生与揭竿而起的反抗。
元朝极其重视纸币的统一和应用,它的历史就很短暂,而明朝、清朝中期都出现过对纸币的信任危机,适度重启了对银元和铜钱的使用,就部分地遏制通货膨胀,也延长了王朝统治的时间。
对纸币最深的视觉印象莫过于民国后期老百姓将纸币像废纸一样捆起来挂在自行车上去购物的景象了。1935年,民国政府为了掠夺百姓财产,强制既往流通的银元(袁大头)必须兑换成法定纸币——法币,用法币取代银本位,将银元收为国有,随后向美国出售白银,以换取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军事开支剧增,只能依赖发行货币筹集经费,滥发的纸币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致贬值到十万分之一的价值。
解放战争后期,民国政府财政无以为继,政府就干脆废弃此前的法币,再次发行纸币金圆券,并承诺300万法币可以兑换1元金圆券。但至1949年6月,金圆券的发行总额超过原来计划发行的65000倍,票面也从初期最大的100元,变成后来的100万、500万,这就相当于通货膨胀了100万倍啊,当然这一切也最终随着政权的颠覆而归零。
撇开当下收藏市场对历史沉淀的货币的价格交换和记忆,随着朝代和政权的变迁,所有既往的纸币价值都最终归零,并退出流通交易,但如果持有的是金币、银币或铜币,那这些金属货币自身的储存价值依然存在,甚至真的起到了保值、储值、增值的作用,北洋政府的1元袁大头在铸币时就明确要含纯银26.86克,这就难怪在收藏市场上,1元袁大头因兼具价值储存、稀缺性而值500~1000元了。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价值储存和中枢作用的一直都是金属货币,而并不是当下的纸钞,这也就会让人想通:1980年时的50元工资与2016年的5000元相比,虽然上涨了100倍,但除去工业用品和电子产品,实际购买力和生存压力依然很接近,这不表示劳动收入的价值增长了100倍,仅仅是纸币的数量增加了这么多,也相当于纸币的含金量贬值了近百倍。
纸币的失信与泯灭1000年来反复上演,全球各国,概莫能外。朝代更替,看似长过一个人的生命,却无法淹没生命和财富的世袭传承与繁衍,如果将资产和财富的储存与继承仅仅局限在纸币上,那一切拥有终将会化为一股青烟。
所以民间就有了对金、银、珠宝、风水,宝地、家具和玩物收藏储值的习惯,这绝不是俗风陋习,这是生命与财富传承的底蕴,这些年,金、银、铜价暴涨,地皮、房产、红木家具与玉石、翡翠、字画收藏暴富的炒作,时不时地吸引人们的眼球,但这一切不是财富真正的增长,仅是纸币在飞速贬值而已。
美元和人民币造成的急剧通货膨胀,让全世界、全中国人都处在一种收入不断增长的喜悦与亢奋的状态中,但同时又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担忧和焦虑,因为现实的收入永远都在贬值,永远无法满足未来的需要,特别是缺乏社会保障的弱势群体和有一定储蓄的退休人群,他们赖以生存的货币资产在不断被通货膨胀吞噬。
4. 当代货币体系的缺陷与顽疾
1)继续维护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74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了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委员会,并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举行会议,就汇率制度、黄金处理和储备资产等问题达成一致,该决定1978年4月1日开始生效。
(1)汇率安排多样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成为各国的主要选择。
(2)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货币脱钩,既不再是各国货币的评价基础,也不用于官方之间的国际清算。
(3)国际储备多元化,特别提款权成为国际主要的储备手段。
(4)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多样化。
遗憾的是,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IMF组织仍在发挥重要作用,虽然美元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的国际储备,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依然以代表主权政府的意志为主,且以约束国际货币储备和清算秩序为主要目的,同时,削弱几千年以来作为实物货币价值储存的黄金的基准度量衡作用,实在是一种偏袒拿不出黄金而逃避责任的美联储的幼稚表现,整个体系含糊的描述和定义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继续维护美元国际霸权,而这也是中国投资者最痛心疾首的事情,凭什么我全球最大债权国,我的强势人民币,要向你最大债务国美元屈服?1944年,不就是你作为最大债权国,强迫英国将国际货币领导权交给美国的吗?
为了挑战美元的国际霸权,新一代领导人充满自信,纵横捭阖,先与周边数个国家达成双边贸易,以两国货币直接兑换和买卖结算,直接抛弃对美元的依从;成立亚投行,扩大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结算中的权重地位,削弱美元结算的国际市场份额;策划“一带一路”经济战略蓝图,排挤美国对亚欧大陆的经济影响和干预,积极推进以人民币为贸易结算和储存货币的远大理想,直接挑战美元的国际霸权,这场货币战争正硝烟弥漫。
2)滥发主权货币依然是全球各国政府无法自律的顽疾
美联储在美元估值可控的范围内,一方面持续不断地印发新钞,满足全球经济增长对储备美元的需求;同时,操控“量化宽松”与“适度紧缩”、提高或降低利率等手段,时不时滥发美元来增加货币供应和降息,让全球投资与外汇市场,以及他国经济出现流通过剩而估值偏高的泡沫,而后又适度从紧和加息,让泡沫破裂,在全球经济和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与下跌的非理性波动中,配合嗅觉灵敏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利用这种人为的操纵通过买多或卖空,不断地洗劫全球各国的财富。
每个主权国家内部,中心化的低成本纸币或电子货币的发行机制,完全让滥发货币和通货膨胀成为主权政府补贴财政亏空、刺激国内投资拉动经济、平衡社会各阶层财富分配、支撑国家开创性重点建设工程的手段(似乎也理由充分),这种高通胀、高贬值率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刺激民间货币资本进入投资和消费,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局面,但也同时增加了全社会公众的不安全感和对政府的不信任,当然,这种无休止的对货币信用的透支,也最终会引发公众对主权统治的不信任,所以说,不论是为了政权的稳定,还是普通百姓的安居乐业,都需要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公正的全球货币框架体系。
5. 数字货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也存在瓶颈
当下数字货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和瓶颈,如区块链确认需要较长时间难以满足快速交易支付需求,单位区块记录数据容量无法满足未来海量交易,总账本数据占用硬盘资源过大浪费资源,挖矿是否为不人道的浪费,先入为主的人是否因为分配不公而存在对后来进入的人的剥削,匿名性是否会引发更多的非法交易和安全隐患,特别是整个行业缺乏中心化约束让鱼龙混杂的传销币盛行,可能污染整个数字货币生态环境等。
但以上存在的问题,仅仅是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偏于技术层面的因素,在整个货币体系思想上,数字货币具备历史上任何阶段实物金属货币、纸币和金本位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几千年来,无数先辈对趋于完美的货币体系的追求,终于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信息时代寻得突破。近来听说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面对美元的无底线通胀终于良心发现,再次呼唤金本位制,真想给潘老敬言:赶快去读读比特币的书吧!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里奇·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大胆提出:“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务市场上自由竞争最有效率,那么为什么不能在货币领域引入自由竞争?
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发现最好的货币”。那时还没有网络,很难想象一个人发行的货币如何能推广到全世界,并真的具备信用保证而被公众认同和接受。由此看来,中本聪只是无数货币体系创新与革命的继承者,如果没有一系列前辈思想理念的沉淀,根本不会诞生从出世开始就那么严谨而完美的协议机制。
比特币,诚信币CXC等虚拟货币的未来哪里?
2009年比特币诞生,谜一般的中本聪为人们发起新世纪货币发行的启蒙运动。
1973年消除金本位后,美联储滥发债务货币美钞,用负债和长期逆差购买商品来维持美国的霸权和掠夺。货币发行应顺应网络时代扁平化、无国界、无集权的社会特征,完全去中心化、P2P,全球公平流通和交换,计算机区块链密码技术与网络分布式记录确保去中心化货币交易的信用。由此而诞生的数字货币比特币,以及为满足不同货币应用需求而诞生的一系列数字货币应运而生,人类进入到一个更为平等、公正的新世纪。
可惜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尽管比特币已经诞生了7年时间,但由于人们思想深处根深蒂固的对政府法定货币和美元的信任与依赖,对政权和国家机器的畏怯,还无法想象数字货币有这么大的震撼,对它的未来还充满疑惑。这才是比特币走到今天,难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被各国政府和民间投资接纳并付诸实践的最大根源。
从本质上来说,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也是“互联网+货币”时代的召唤,在传统的农业、工业和电子革命时期,人类几乎一切重大活动都离不开政府和国家机器的“中心化”干预——中心化社会,但网络将人类带入了只有技术协议、没有中心、没有霸权的去中心化社会,数字货币就是为这个时代服务的,自然而然。
就像诚信币CXC,它是基于P2P信任危机而发行的数字货币,标志着个人的信用身价,在p2p的社群应用场景中发挥着价值。